【编者按】2020年2月1日,夏历正月初八,是我们新安二高原定的开学的日子!可是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切既定计划都被打乱了!为了贯彻国家、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停课不停学”的防控指示精神,从1月31日起,原创文章民众号“剑鸣涛声”正式开通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课程学习领导。您只要加关注,天天都可以定时收到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导文章!思量到有些同学家中可能没有电脑,下载电子书可能不太现实,所以首先开讲第二、三单元的古诗文学习,一天一课,同学们自己可以凭据自己的学习时间摆设,灵活灵活的适时适地学习!——只要您想学,打开手机就能学!课余还可以读一读本号天天都市准时推出的一篇原创文章! 今天推出第二单元第5课:5.杜甫诗三首 一.单元学习内容:唐代诗歌 二.单元学习要求:1. 明白诗意,进入诗歌情境;2. 相识诗歌的创作配景;3. 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昔人的情感世界,明白昔人的奇特审美情趣,造就自己的审美情趣;4. 重视朗读和背诵。三.课文原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海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咏怀奇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绘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明白怨恨曲中论。
四.重点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致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谢。
4.萧森:萧瑟阴森。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7.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脱离成都,计划出川东水路回家乡,从脱离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到处催",可见家家如此。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奇迹(其三)》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乡村,即奇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脱离汉宫,远嫁匈奴后,今后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绘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绘图岂能看清她的漂亮容颜。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伤心,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登高》1.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夏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2.渚:水中小块陆地3.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翔盘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5.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6.万里:指远离家乡。
7.百年:这里借指晚年。8.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运气。9.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10.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11.潦倒:哀颓,失意。
12.新停:刚刚停止。五.参考译文: 秋兴八首(其一)枫树在深秋露珠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内里海浪滔天,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难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咏怀奇迹(其三)千山万岭似乎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绘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珮叮当是昭君的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明白是昭君怨恨。登高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伤,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滔滔涌来飞跃不息。悲对秋景感伤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鹤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解愁的羽觞。六.写作配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又称“大李杜”,区别于李商隐和杜牧的“小李杜”)。有“诗圣”之称,其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等。名作有《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老迈别》)”等。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竣事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天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间,杜甫缔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岑岭,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叹息时事如棋局重复,或借古遣怀,或伤心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一时期。
《咏怀奇迹五首》也是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许多奇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奇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划分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奇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伤。《咏怀奇迹》(其三)是杜甫脱离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其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年秋天重阳节前后,他来到夔州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临迷茫秋景和滔滔长江,不禁心潮汹涌,感伤万端。七.基础知识汇总: 《蜀道难》基础知识《杜甫诗三首》基础知识八.导语设计:唐代诗人韦庄在一首《菩萨蛮》里有这样两句诗:“洛阳城里春景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在这众多的洛阳才子里,有这么一位:他自己穷愁潦倒,衣食无着,却要慨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人评价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痛苦,笔底波涛。”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小我私家被称为“诗圣”!不错,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诗三首》! 九.问题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1.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由此看出这首诗最主要的体现手法是什么?2. “江间海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写景上有何特点?3. 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是哪一联?为什么?4. 如何明白“秋天”和“大江”在《秋兴八首》中的作用?5.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你是如何明白杜甫《秋兴八首》中的“悲秋”的? 《咏怀奇迹(其三)》1. 全诗各联各写的什么内容?与题目怎样呼应?2. 本诗是咏史诗,重在抒情,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感人形象来实现的。试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王昭君的形象?3. 杜诗多“卒章显其志”,试分析该诗是如何“卒章显其志”的?(换言之:杜甫为什么会以一个弱女子的身世遭遇为素材来咏怀?) 《登高》1. 本诗首联和颔联形貌了哪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划分用什么词形貌?这些意象配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 本诗形貌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和悲凉心境,而诗人忧国忧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你认为造成诗人愁苦的基础原因是什么? 十.主旨点睛: 《秋兴八首(其一)》:形象描绘巫山、巫峡秋色秋声,陪衬阴沉萧森、动荡不安情况气氛,表达诗人祖国之思,抒发忧国忧民和孤苦抑郁之感。《咏怀奇迹(其三)》:着重体现远嫁异域的王昭君纪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表达对昭君虽有仙颜却因画工私欲和君王昏庸落得远嫁异邦悲剧的无限慨叹,抒写自己虽有报国济世之志,却遭倾轧、不得重用的遭遇,寄托壮志难酬之情。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致,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庞大情感,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十一.艺术特色: 《秋兴八首(其一)》:①情景融会;②语言练达,格律精工。《咏怀奇迹(其三)》:①正面形貌与侧面形貌相联合;②对仗工致,对比反衬。
《登高》:①写法多变,意境开阔;②沉郁顿挫,蕴藉深沉。(要求:您能一一举出实例来吗?) 十一.板书设计: 附:【问题设计参考谜底】 《秋兴八首(其一)》:1. 借秋天景致感物抒怀;前两联写秋景,后两联抒悲情;借景抒情,情景融会。
2.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融峡谷深秋、小我私家身世和国家丧乱于一体,情因景显,景因情深。3. 颈联;集中表达诗人忧国之情和抑郁孤苦之感。4. 二者是杜诗最常见意象。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相联络,寄托自己祖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大江联系今昔异代,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二者使此诗更具时光流逝和人世沧桑之感。5. 缘景——自然之秋;知人——人生之秋;明情——家国之秋。《咏怀奇迹(其三)》:1. 首联写山河灵秀,是为托出昭君;颔联写尽昭君悲剧一生;颈联由咏史转向抒情和议论;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
(前两联写“奇迹”:出生地和了局地——墓地;后两联写“咏怀”。)2. 首联:侧面陪衬;颔联:正面形貌和侧面形貌联合,对比和反衬;颈联:侧面陪衬,对比反衬;尾联:正面形貌。
3. 王昭君貌美遭弃,远嫁异邦;杜甫空怀报国济世之志,壮志难酬。在写王昭君的怨恨之情时,也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登高》: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滔滔);萧瑟凄清、苍凉阔大。
2. 颤巍巍的站立在深秋季节里的、满头鹤发、满脸悲愁、体弱多病、常年漂泊的老者形象;有对漂泊生活的感伤,有对老弱多病的嗟叹,有对生命的执着,更有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3. 小我私家运气艰难;国难连年战乱;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
本文来源:华体会体育-www.wanhuay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