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其经文部门只有1778个字。
然而早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由于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伦理关系,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识。而从人伦亲情中,导引出孝治的看法,更是把孝道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原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泽文】所谓孝。
,它是一切品德的基础,也是教养发生的泉源。【原文】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译文】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怙恃,不敢毁伤。【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怙恃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原文】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译文】孝子在看待怙恃的时候,日常生活时保持敬重,怙恃养老时让他们心情愉快,怙恃生病时真心为他们担忧,怙恃去世要有孝子的悲悼之态,祭祀的时候根据礼法来行事。
【原文】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译文】如果有人不爱自己的怙恃、亲人和同胞,而去爱外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的怙恃、亲人和同胞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
【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怙恃,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译文】使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审慎,节约俭约,以此来孝养怙恃,这就是普通老黎民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黎民,岂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忧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原文】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译文】孝悌之道,如果做到了至极的水平,就会感动天地之神,天人一体,互为感应,伟大的孝道,弥漫于天下,磅礴于四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原文】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译文】教育人民相互亲近友爱,没有比提倡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温顺,没有比听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民风、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养更好的了。更使君主放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服务更好的了。
【原文】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译文】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劈面去教诲。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获得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
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原文】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君子侍奉怙恃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怙恃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置惩罚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原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本文来源:华体会体育-www.wanhuayt.com